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_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

       非常感谢大家对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问题集合的贡献。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,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,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。

1.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哪里?

2.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哪里

3.元朝元大都

4.明朝废弃了元代的哪些城门?

5.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适合什么时候去

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_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

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哪里?

       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域及其以北地区。

       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,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。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(1267年),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基本完工。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,城墙全部夯筑而成,四面辟有城门11座,由外城、皇城和宫城组成。

       全城南北长7600米,东西长6700米,总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元大都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。大都城的城墙共 2.8万余米,用土夯筑而成。元大都城的兴建,选址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,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。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传统。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,在明初北墙南移时,遗存城外,俗称土城。

       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淀段,以成功地解决文物保护、园林绿化、污水截流等问题获得2003年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称号。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4200米,宽100米至160米,总面积47万平方米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-元大都遗址

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哪里

       元朝在北京留下的古迹:

       一、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,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,向北到黄亭子,折向东经马甸、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,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。马甸附近土城墙高12.5米、宽31米。德胜门外,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,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。。

       二、元代刑场

       说起北京古代的刑场,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的西四牌楼和清朝的菜市口了,但是您知道元朝的刑场在哪吗?就在现如今的府学胡同西口。北京市文物局的对面有一座文天祥的祠堂,这地方就是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元代土牢。

       话说元朝军队打败南宋之后,文天祥的顶头上司“宋恭帝赵显”没能给臣子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,竟然投祥成了元朝的俘虏,还恬着脸劝文天祥投降。

       就这样,文天祥愣是没服软,他当时痛哭流涕,面北而跪,跟宋恭帝说“您请回吧”。最终文天祥在府学胡同西口的刑场上英勇就义。到了明朝,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,被改造成了“文天祥祠堂”。没成想几百年后,这座建筑竟然成了“元代刑场”的唯一证据了。

       三、元朝太庙

       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223号,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寺庙,叫“大慈延福宫”。当年“天、地、水”三位神仙在这里上班,所以又叫“三官庙”。有神仙自然就有香火,但是奇怪的是,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初年,大慈延福宫里竟然没人烧香,这是为什么呢?

       据民间传说,当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,崇祯皇帝一着急什么招儿都往上使,其中包括到“大慈延福宫”抽签算命。结果出任意料,崇祯连求三次都是“下下签”,最终他气急败坏的发布口谕:这大慈延福宫从今以后再不许接受香火了。

       四、元代皇后卧室

       元朝皇后的卧室,现如今就埋在景山的下边,八百多年来,这座宫殿肩负着三个朝代的期望,可谓不堪重负。

       不少人以为景山是明朝才堆起来的,其实不对。当年元朝在北京建都的时候,就在现在景山的位置上堆了一座小土山,那会儿叫“青山”。而元朝皇后的卧室,就在青山的正南方。表面上这座“青山”只是宫廷后院的一个大型盆景而以,但是实际上,这是为了镇压金朝的王气。

       五、元代民居

       现如今什么都讲究回归,有钱人住腻了楼房,又开始瞄上冬暖夏凉的四合院了。更有甚者在院儿里盖起了二层小楼,虽是古今结合,却难免有点不伦不类。话说到这儿,这四合院最早到底什么样呢?这话得从元朝说起。

       20世纪70年代,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的后英房胡同里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元代民居的遗址,经过研究确定,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形式。

       六、北京密云县元墓壁画,人物衣纹勾描娴熟,花卉竹石线条洗练,尤其梅花、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,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。

       七、景山公园

        原景山西内墻外侧有玉河自北海注入故宫筒子河。此河在元代即有。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:“流经人工湖的溪水穿出青山山麓的沟渠,注入位于皇帝皇宫和皇太子宫之间大而深的人工湖。”另一股沿景山暗渠穿过景山内墙,流向园林内,以灌溉花木和元代皇帝的八顷熟地,并推动水碾碾压谷物。过去在景山柏树林内,自西向东仍留有元代暗渠。景山北坡上至今仍可见许多长方形花岗岩条石,其下部呈马鞍形,此即元、明、清三朝景山暗渠的封盖石。此暗渠在方进景山园内的一段已毁,故已不通。此渠在观德殿宫门前有一段改为不足百米的明河,再从护国忠义庙前改为暗渠,流出景山东墙。

        景山之上,在金代即建有瑶光楼,元代又在其基础上建筑了绿亭,此绿亭也被马可·波罗记述过。

        元代皇帝躬耕处:位于景山公园西北部。每年皇帝都亲自在此耕种。

        兴庆阁: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楼四角攒尖顶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上层四周带木回廊。底楼为砖石结构,东西侧均有石券门。此原为元代为皇帝躬耕所建的带有象征性的谷仓。

元朝元大都

       元代于1267年迁都于中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的北京。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,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。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(1267年),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基本完工。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,城墙全部夯筑而成,四面辟有城门11座,由外城、皇城和宫城组成。

       元大都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。大都城的城墙共2.8万余米,用土夯筑而成。元大都城的兴建,选址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,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。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传统。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,在明初北墙南移时,遗存城外,俗称土城。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淀段,已成功地解决文物保护、园林绿化、污水截流等问题获得2003年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称号。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4200米,宽100米至160米,总面积47万平方米。

明朝废弃了元代的哪些城门?

       元大都,或称大都(突厥语称为汗八里,意即“可汗之城”),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(1267年2月25日)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(1368年9月14日),为元朝京师。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,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,南至长安街一线,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。

       1206年,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,到1215年5月31日,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(今北京市)。1217年,太师、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。

       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,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,各汗国纷纷自立,蒙古帝国实际上已分裂,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元朝(大元帝国)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,忽必烈仅获得其中的伊儿汗国的承认,直到1303年元成宗在位时,西北四大汗国才名义上重新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。

       其中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国(外蒙古)本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等地。忽必烈登基之后,以元上都(今内蒙古多伦县)为帝都。但是上都位置偏北,对控制中原不利,因此忽必烈在1264年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,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。

       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,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,自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军队攻陷之后,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,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——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,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。

       1263年6月16日,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(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)。1264年9月5日,忽必烈发布《建国都诏》[1],改燕京(今北京市)为中都,定为陪都,两都制正式形成。

       1267年2月25日,元世祖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中都[2],定中都为首都,将上都作为陪都。

       1267年忽必烈迁都中都后,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——大宁宫内。[3]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部,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(金朝琼林苑),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。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,[4]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。[5] 郭守敬担任都水监,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,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。

       1272年3月28日,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(突厥语称汗八里,帝都之意),并建中书省署在此。元大都包括南城(金中都旧城)和北城(元大都新城),两者的城墙“仅隔一水”。

       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(1274年2月9日),宫阙告成,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,接受皇太子、诸王、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。

       到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时,大都的大内宫殿、宫城城墙、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(隆福宫)、中书省、枢密院、御史台等官署,以及都城城墙、金水河、钟鼓楼、大护国仁王寺、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。至元二十二年,发布了令旧城(金中都故城)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:“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,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,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,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,皆不得冒据,听民作室”。[6]

       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(1294年),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旧城(金中都故城)迁入大都。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、社稷坛、通惠河河道、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。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。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添建,如孔庙、国子监、郊祭坛庙和佛寺等,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变动。[7]

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适合什么时候去

       现在北京已经建成了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,这是与未来的奥运公园相连接的都市绿化带,也是北京最大的绿色工程。已建成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10公里,其中海淀段4.2公里,朝阳段4.8公里,绿化带宽100米至160米,总占地约113.8万平方米。

       元代大都城的城墙建于公元1267年,直到1276年完工,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,高达10多米的城墙遗迹现在依然可见。因元大都城墙是用土夯筑的,俗称"土城"。城墙为梯形,底宽24米,顶宽8米,高约16米。公园1407年明永乐帝朱棣开始营造北京城时,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了5里,这样,昔日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城市就被遗留到了城外,遗存城外的"土城"原有4座城门,东有光熙门,西有肃清门,北有安贞门、健德门,北面两座门的名称都取自易经中的典故。

       建成后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在海淀段有8个景区,包括城垣怀古、蓟门烟树、蓟草芬菲、银波得月、大都建典、水关新意、鞍缰盛世、燕云牧歌等;朝阳段有9个景区,包括元城新象、大都鼎盛、龙泽鱼跃、两都巡幸、四海宾朋、海棠花溪、安定生辉、水街华灯、角楼古韵等。从这17个景区的名字,可以看出北京历史文化的历史渊源。

       铺陈在奥运公园的南端的元大都城遗址公园,从地理上使2008北京奥运会与悠久的中华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
       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把历史与现代、文化与自然、绿色与休闲结合在一起,为新北京设计出了一幅可以漫步其中的真实历史图景。

       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最佳时间:全年皆可

       大都城于至元四年(公元1267年)正月正式破土,到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基本完工,历时九年。大都城占地六十里,有城门十一座,全城土筑。大都的东、西墙所在位置即现在二环路内侧,北城是现在的德外、安外土城公园一线,南线在今长安街略南。自学院路向东至西坝河,已修建成公园。据说南线未能取直,是因双塔寺内有海云和尚及其弟子可庵和尚双塔之故。忽必烈命绕塔三十步筑城。元大都东、西、南三面均有三门,唯北面仅二个门。东面三门(自北而南):光熙门(今和平里东)、崇仁门(今东直门)、齐北门(今朝阳门);南面三门(自东而西):文明门、丽正门、顺承门;西面三门(自北而南):肃清门(学院南路西头)、和义门(今西直门)、平则门(今阜成门);北面为健德和安贞二门。

       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有楼家本先生创作的“大都鼎盛”群雕,共有十九个主要人物,包括忽必烈、元妃、马可波罗、郭守敬、黄道婆等,人物栩栩如生,为北京最大的室外群雕。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“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历史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