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

       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,它涉及到许多方面。今天,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的最新动态,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。

1.朱棣大军入城,是谁开的城门?他最后是什么下场?

2.朱棣兵临南京城,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军,为何不战而亡呢?

3.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,是哪啊?

4.朱棣攻打南京时,李景隆为什么要打开城门放朱棣入城?

5.朱棣攻打南京,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,保有用之身呢?

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

朱棣大军入城,是谁开的城门?他最后是什么下场?

       李景隆自幼受老爸熏陶,特别喜欢读兵书。朱元璋、李文忠这些人都是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“糙哥”,作战经验丰富,要是谈兵法,那可就是一脑子浆糊了。

       贵为曹国公的李景隆非但没有履行好辅助建文帝朱允炆的责任,直逼南京城下,危急时刻,朱允炆阵营不仅没有阻止叛军,还出了两个大叛徒,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,迎接叛军入城,于是,南京城破。反而在反贼朱棣攻打京师之时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。这样一个人,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?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三代曹国公。

       他又被人弹劾在家接受家人跪拜“如君臣礼,大不道”,并勾结“多立庄田,蓄僮仆无虑千百,意叵测”的弟弟图谋不轨。明成祖遂褫夺其国公爵,将他与弟弟全家数十人软禁私第,孝孺被杀十族,方孝孺在狱中的时候,每逮到他的一个亲戚,都要把亲戚带到他面前告诉他,你害死了你这个亲戚。后全部被虐杀。“没其财产”。

      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李景隆在整个“靖难之役”中,算得上是“居功甚伟”,朱棣对李景隆了如指掌,所以在与李景隆的军队作战时,他一点压力都没有,反倒是李景隆心理压力过大,在与朱棣所统领的燕军交战时,次次败北。没有他开城门,恐怕朱棣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进入南京,另外,在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中,李景隆得表现,堪称“最佳卧底”。

       若说最成功的卧底,必定是李景隆莫属。他最大

       的功劳就是为朱棣挣下了大明江山,因此,朱棣毫不犹豫的封他为头号功臣。被关起来了还不怕,只要心态好,照样能长寿。这也算是他为后人,所做的最大贡献了吧。

朱棣兵临南京城,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军,为何不战而亡呢?

        中国自古讲究名正言顺,因为,名不正、言不顺、事不成。尤其是造反这类高难度动作,更加讲究这一点了。因此,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,正要进城,而一位大臣却在城楼上大喊了一句话,朱棣听后,立刻调转马头,直奔朱元璋的陵墓。

        其实,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在宋朝就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,但是呢,朱元璋登基后,却亲自开了历史的倒车,将自己17个儿子,全部分封做了诸侯王,而且都是领兵在外。在朱元璋时代,自然是没人敢造反,能够拱卫京师。但是,朱元璋一死,这些王爷都成了皇帝朱允炆的长辈,这下问题大了。

        而朱允炆也意识到,再不削蕃,只怕是汉代的七王之乱等是不可避免的了。因此,在方孝孺,齐泰等的安排下,开始削蕃,意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达到对全国的稳定控制。但是呢在成功端掉周王等五大王爷之后,却碰到了朱棣,这个朱棣在朱元璋时代就有野心,想当皇帝。此时面对生死存亡,而又不至于违背祖训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因此,打出了“清君侧”的靖难之役,说皇帝身边除了奸臣,需要清除,这样至少在名正言顺上,说的通了,起义正式开始。本来朱棣当时的实力,那是很小的,根本不可能战胜朱允炆的百万大军。但是呢,当时朱允炆懦弱,优柔寡断,而自己身边又是这些书呆子似得文臣,出不了什么好主意。

       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朱元璋将名将杀得差不多了,只剩下个耿炳文还能用,但是耿炳文毕竟不是朱棣的对手,朱棣那可是徐达带出来的名将啊。这耿炳文一失败,朱允炆却找到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,这个李景隆那可是一点他爹的兵法都没学到。反倒是学了怎么大规模,成批量的损失军队。

        第一次,率领50万人出去,全部报销,就自己回来了,而第二次,60万人出去,最后还是自己一个人回来了。这样的情况下,朱允炆百万大军被彻底干掉,而朱棣也兵临南京城下。正在准备直接进城登基称帝,而满朝文武也在跪地迎接,大明江山已在脚下。

        但是,此时一位大臣叫做杨荣的,在城门楼上大喊“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,还是先即位?”。朱棣仔细一听,立刻知道其中的深意,立刻调转马头,直奔朱元璋陵墓而去。这里可见杨荣的智慧啊,让朱棣先去拜谒朱元璋陵墓,把篡位一下改成拜太祖陵,成了名正言顺,奉了朱元璋的命令登基。这简直是最完美的名正言顺啊,从此扬荣自然荣华富贵一生!一句话决定荣辱一生!

        探究历史真相,发现背后故事!对待历史,必须较真!更多精彩请关注

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,是哪啊?

       1402年,燕王朱棣率军挥师南下,向明朝的南京进军。一路上经过浴血奋战,朱棣终于这年的六月初三渡过长江,在攻取镇江后,率军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龙潭。朱棣并没有立即攻城,这因为南京城高池深,易守难攻,而且城中尚有二十万守军!

       就在几年前,朱棣在攻城战斗中吃过大亏。那是在济南之战中,当时铁铉率领残兵败将固守城池,重创燕军,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。围城没有足够的兵力,攻城风险太大,所以朱棣在抵达南京城外后,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。

       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是南京城不战而下,建文帝居然没有组织军队守城,就从历史中消失了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来在燕军抵达南京后,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就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,有人主张离开南京去浙江,也有人主张去湖北、湖南一带。

       这时候,方孝孺提出:“今城中尚有胜兵二十万,城高池深,粮食充足,尽撤城外民舍,驱民入城,足以为守。”客观而言,方孝孺所说的有一定道理,固守南京,等待勤王之兵,然后里应外合,还有一战之力。毕竟当时朝廷手中还有两支重兵,而且距南京都不远,一支是驸马梅殷率领的,驻军淮安,另一支军队驻在凤阳。

       为了拖延时间,建文帝还采用了缓兵之计,先后派出自己堂姑庆城郡主,接着又派大臣李景隆等人,之后是安王、谷王诸位王叔,最后是自己的母亲,让他们去朱棣营中议和。然而,南京就在眼前,朱棣怎么会同意放弃即将到手的皇位呢?

       在议和失败后,建文帝就开始任命朝廷重臣防守南京各个城门。南京城是朱元璋历经二十多年建设的都城,规模宏大,由宫城、皇城、京城、外郭四重城墙组成。其中外郭有16座城门,周长达120里,内城有城门十三座,再加上20万守军,这套防御体系绝对是易守难攻的。

       然而,南京城坚固城防以及20万大军,却没能保住建文帝的皇位,朱棣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城中,夺取了皇位,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建文帝最信任、亲近的人背叛了他!一个就是李景隆,另一位是谷王朱橞。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,算是建文帝的表兄。

       而朱橞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,按照辈分还是建文帝的叔父。李景隆曾奉命讨伐朱棣,结果屡战屡败、损兵折将,朝臣纷纷建议诛杀李景隆,结果建文帝没有追究责任,反而依然非常信任。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役爆发时,也没有支持朱棣,而是来到了南京,向侄子表示忠心。

朱棣攻打南京时,李景隆为什么要打开城门放朱棣入城?

       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,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,现在成为一线城市?

       燕王朱棣是明朝创始人朱元璋的儿子,在太子早死之后,朱棣一度被认为是明朝未来的继承人。然而朱元璋最终的决定,让所有人大感意外,朱元璋选择将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。这一举动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,后来直接起兵造反,夺回皇位。朱棣起兵时经过一小镇,给它改了个霸气名字,现在成为一线城市。

       天津

       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天津,而天津这个名字的来源,就是朱棣。朱棣受朱元璋委任驻守燕地,因此被称为燕王,是朱元璋几个儿子里最有能力的一个。朱元璋也曾称赞朱棣是所有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一个。虽然朱元璋喜欢朱棣,但他并不认为朱棣是一个合格的皇帝,因为此时天下得已经太平,朝廷更需要一个仁慈的皇帝来主持大局,朱棣性格中缺少了这样的仁慈。

       在朱元璋死后,朱棣不服朱允炆,起兵造反,他率领大军从燕地赶往南京,中间经过天津这个地方,他认为这个地方不错,便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做天津,天就是天子的意思,这时候的朱棣已经认为皇位唾手可得,而这个时候有明确的记载是1400年,这一年,在中国地图上有了天津这个名字。

       而这个名字也确实给了朱棣好运,他成功地夺取了皇位,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。而天津这个名字也一直延用了下来,清朝时期天津被称为天津府,是重要的通商口岸。建国之后,天津曾被划到河北省内,后来发现这样并不利于管理,将天津设为直辖市。天津这个城市历史底蕴深厚,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。

朱棣攻打南京,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,保有用之身呢?

       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,他在建文帝登基后没有多久发动了靖难之役,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军南下,而在燕军抵达南京的时候,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城门放朱棣入城,是为金川门之变。这么一来,江山易主,朱棣登基做了皇帝。

       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。他也在李文忠死后袭爵曹国公,他是建文帝的心腹,深受信任。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还派他取代了耿炳文为大将军,可他能力有所不足,兵败召回,当时很多人建议治他得罪,建文帝的哼哈二将也是这个态度,不过建文帝依然没有这么做,可建文帝换来的并不是忠心耿耿,李景隆还直接打开城门,直接让燕军进了城。

       李景隆之所以这么做道理很简单,当时南京已经被围了,而在靖难之役中南京这边是屡战屡败,不然不会让人家打到南京,这里面也有他的功劳,也正是由于他的失败,把六十万大军偶给赔出去了,导致南京这边连一次像样的反击都不可能有了。虽然南京还有抵抗的力量,但如果被围,结果也只有一样。

       李景隆也知道建文帝这边不再是朱棣的对手,虽然他与建文帝关系好,但在生死攸关的阶段,他自然是要考虑他自己的,不可能效忠于他,他也不是这样的人,否则即使城破,他也可以不从。就像徐达的儿子徐辉祖,他就始终不认可朱棣,即使在朱棣登基为帝了,结果被软禁了起来。

       况且当时他在朝中名声不太好,还是由于他的失败,当时朝中很多人建议杀之而后快。虽然建文帝当时顶住了压力,并没有这么做,可是建文帝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办事果断的人,如果说南京打赢了,那么可能谁也不会再提这件事了。可现在的局势也可以看到,南京都被围了,这对于建文帝来说是很危险了,他会不会为了拉拢人心而杀了李景隆呢??

       可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,所以一个本就不是忠心的人,必然会在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自己的选择。?

       朱棣登基后,把李景隆放在了首功的位置上,但是他的结局并不好,朱棣的做法让朱棣这面的很多功臣非常不满,不断地构陷李景隆,结果久而久之,李景隆一家便被软禁在家,他也想过绝食去死,可没有成功,可以说他的下场注定是个悲剧。

       建文元年(1399年)八月,燕王朱棣打着?清君侧?的旗号起兵?靖难?,史称?靖难之役?。由此爆发了一场持续四年的战争。

       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,朱棣的燕军直逼南京城下,此时,建文帝朝内部出了大叛徒,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,于是,京师南京城破。

       《明史 本纪第四》记载:乙丑,燕兵犯金川门,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,伏诛。谷王橞及李景隆叛,纳燕兵,都城陷。

       朱棣攻进了南京,建文帝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,火光冲天,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,大火之后,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尸骸,已经不能辨认,有人说是建文帝和皇后,还有太子朱文奎的尸体。

       《明史 本纪第四》记载: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,越八日壬申葬之。

       同时,也有人说建文帝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,后出家为僧。后来,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,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。当然,这种说法也令人真假难辨。

       《明史 本纪第四》记载:或云帝由地道出亡。正统五年。有僧自云南至广西,诡称建文皇帝。

       从正史记载来看,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可能性很大,都城都被攻破了,他还能逃到哪里去?肯定插翅难飞,想都不用想,朱棣能轻易放过他吗?说不定,那场大火就是朱棣派人放的,故意烧死朱允炆及太子,朱棣好找理由即位,不然,就是篡位,名不正言不顺。

       那么,值得思考的是,在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之前,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离开南京,逃到别处,保住有用之身,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,然后东山再起呢?

       其实,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逃离南京,跟一个人有关,这个人是谁呢?

       这个人是方孝孺,可以说,是方孝孺害死了建文帝,因为,是方孝孺力劝建文帝不要离开南京,还说什么实在不行,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迂腐之言,直接断了建文帝的生路。

       建文四年(1402年)五月,朱棣大军到达江北,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,这时,方孝孺说,事情太紧迫了,派人去和燕王朱棣说,以割地作许诺,拖延几天时间,再汇集军队。于是,朱允炆听了方孝孺的话,派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,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,但是,燕王朱棣不听。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朱棣进军南京路线图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